实验室设备的校准方案,全面指南与实施要点
实验室设备的校准方案,你真的了解吗?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实验室设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是科研、生产、贸易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而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则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因此,制定合理的实验室设备校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个话题,看看如何制定一份完善的实验室设备校准方案。
确定需要校准的设备

实验室里的设备琳琅满目,但并非所有设备都需要校准。那么,如何确定哪些设备需要校准呢?其实,关键在于评估设备在测量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看看它们对结果的有效性和计量校准性的影响。对于那些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的设备,比如精密仪器、关键检测设备等,就需要列入校准方案,进行定期校准。
校准方案的制定

制定校准方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考虑多个因素。根据CNAS-CL01-G001:2018《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应用要求》6.4.7款的规定,校准方案中必须包括设备的校准参数、范围、不确定度和校准周期等。这些内容就像校准的“导航图”,能够确保校准工作有的放矢。
校准参数

对于单参数设备,校准参数就是设备的功能。但对于多参数设备,就需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以及相应的技术标准要求,来确定需要校准的参数。只有确保了使用参数得到校准,才能保证设备的准确性。
校准范围
设备的校准范围,应该覆盖实验室开对外开展工作的范围。只有校准范围足够广,才能确保测量结果的计量校准性。比如,如果实验室主要进行的是高温实验,那么设备的校准范围就应该包含高温参数。
测量不确定度
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也就是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应该满足技术标准的要求,并与所开展的工作相适应。不能出现实验室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劣于被测设备的测量不确定度的情况。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校准周期
设备的校准周期,应该根据对应技术方法的规定来确定。当然,也可以根据使用的频次来缩短或延长校准周期。比如,如果某个设备经常使用,那么就可以适当缩短校准周期。
校准供应商的选择
校准供应商的选择,也是制定校准方案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包括营业执照、CNAS认可证书、资质范围、服务价格、速度等等。评价完之后,再从评价过的供应商中选择一家,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册。
实验室人员对校准供应商的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每年进行一次再评价。对综合评分较低者,就要从合格供应商名录中删除。这样,才能确保校准服务的质量。
校准结果的确认
校准结果确认,是检验校准方案是否有效的关键步骤。确认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校准机构服务方是否满足要求:看看校准机构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服务是否专业。
是否按照实验室提供的技术信息予以校准:确保校准机构按照实验室提供的技术信息进行校准,避免出现偏差。
各参数的校准结果(数据)是否能满足其校准方案的要求,并能作出相应判断结果,测量不确定度是否满足要求:这是确认校准结果的关键,要确保校准结果满足要求,测量不确定度也要在可接受范围内。
适用时,是否提供修正值/修正因子或示值误差、校准曲线等:这些信息对于设备的后续使用非常重要,要确保校准机构提供这些信息。
如果测量设备因没有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等原因,以非校准证书的形式作为溯源证明时,实验室应确认其技术有效性(技术上是否能够等效为校准证书),以及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这种情况比较特殊,需要实验室进行额外的确认。
设备的期间核查
设备的期间核查,是保持设备检定或校准状态可信度的重要手段。一般采用同等级仪器设备比对、标准物质验证、留样再测等方法进行评价核查结果。通过期间核查,可以及时发现设备的性能变化,确保设备的准确性。
实验室设备的校准方案,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公正性的重要保障。制定合理的校准方案,选择合适的校准供应商,进行严格的校准结果确认,以及定期的设备期间核查,都是确保设备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让实验室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科研、生产、贸易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撑。